姚安位于滇西腹地,南詔、大理國時期先后為姚州都督、弄棟節(jié)度使駐地。到了明清時期,又先后設姚安府和姚州。
(姚安風光)
和其它府廳州縣一樣,當時的姚州除設置姚安府學、姚州州學以外,還先后建設了九座書院,以培養(yǎng)人才。它們分別是明朝的棟川書院、三臺書院和南中書院;清朝的麟鳳書院、結(jié)麟山館、鰲峰書院、大成書院、德豐書院和鳳岫書院。其中:
明正德八年(1513年),由知府黃澍所建的棟川書院是姚安最早的一座書院,它位于姚安府城外西北隅。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重修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,知府楊日贊增建前后堂和左右室。萬歷初年,朝廷下詔禁止辦書院。于是,棟川書院一度被廢除。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,知府姚偕將棟川書院移地新建于府城東邊,后毀之。光緒年間,甘雨又將城外西南隅的觀音寺改建棟川書院。
三臺書院由姚安知府、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就德豐寺禪堂創(chuàng)辦于萬歷五年(1577年)。他本人曾經(jīng)常到此講學,宣揚自己的思想學說。
(李贄像)
南中書院位于姚安府城東關,由分守道李材建于萬歷十三年(1585年)。
麟鳳書院由知府倪巽生創(chuàng)建于康熙二年(1663年)
結(jié)璘山館,由土司高奣映于康熙年間歸隱結(jié)璘山后所建。雖然辦學時間不長,只有二十余年,但辦學效果卻十分顯著。民國《姚安縣志》統(tǒng)計,該山館成進士者二十二人,登鄉(xiāng)薦者四十七人。
(高奣映銅像)
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裁姚安府,于是邑人夏詔新捐銀一千六百兩,加上紳民捐款七百兩,將舊知府署買下,并用前三進院改建了鰲峰書院。
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知府丁士可建大成書院于尊經(jīng)閣右,還為書院每年專設館谷六十三石,以作山長束脩。咸同滇亂間,被迫停辦,房屋設施毀于戰(zhàn)火。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州人朱士云籌集經(jīng)費修葺上房、講堂及書舍四間。光緒十年(1884年),廩生劉誠籌集經(jīng)費新建書舍六間于講堂外。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,代理知州王琳又籌集經(jīng)費,新建上房三間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,代理知州梁正麟提撥寺租,設舍生二十名,月給膏火。趙鶴清、由云龍等云南名士就曾就讀于此。
道光年間,州人官全德出資,改德豐寺為德豐書院,一直辦到清末學制改革。
光緒年間,光祿馬駟良在鳳岫山創(chuàng)建鳳岫書院,為家鄉(xiāng)培養(yǎng)人材
(光祿古鎮(zhèn))
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清廷下詔罷科舉考試,專門培養(yǎng)科舉人材的書院也結(jié)束了其歷史使命。取而代之的是由西方引入的各種學堂。當時姚安地方主要有以下四所:
1、德豐書院停辦后改為兩級小學堂。
2、鳳岫書院停辦后改為棲鳳學堂。
3、大成書院停辦后,舉人甘季賢呈準,于光緒三十二年(年1906)年改為養(yǎng)節(jié)堂。宣統(tǒng)間,甘孟賢又將養(yǎng)節(jié)堂改為女子學堂。
4、甘氏家族為姚安科舉世家,在罷科考之后,積極捐輸,籌辦姚州甘氏私立兩等學堂,延聘名師,以教授甘氏子弟及鄉(xiāng)民之子,為地方教育之發(fā)展作出過不小的貢獻。
下圖中為清末姚安官員與學堂師生合影一張,但具體是其中哪一所還有待進一步考證。如有知情者,還請留言指教。